
建議和鼓勵都來自愛,但感受截然不同|在說「你應該⋯⋯」之前,先說「我相信你」
我們經常不自覺把愛藏在建議裡,希望孩子更好、走得更穩。但當孩子還沒準備好聽見如何「更好」時,他更需要知道「現在的我就已經很好」。「建議」讓孩子知道他還能往哪裡去,「鼓勵」讓他願意走下去。這兩者缺一不可,但順序很重要。孩子需要先從被接納、被肯定中長出自信,再慢慢學會改進與挑戰。


我們經常不自覺把愛藏在建議裡,希望孩子更好、走得更穩。但當孩子還沒準備好聽見如何「更好」時,他更需要知道「現在的我就已經很好」。「建議」讓孩子知道他還能往哪裡去,「鼓勵」讓他願意走下去。這兩者缺一不可,但順序很重要。孩子需要先從被接納、被肯定中長出自信,再慢慢學會改進與挑戰。

當孩子表現出不守規矩、吹牛或小小叛逆時,爸媽常常陷入糾結:要馬上糾正,還是視而不見?其實,答案往往在中間。理解4歲孩子的發展特性,才能在需要時給予界線,在可以時給予空間。

手足間的吵鬧,是成長中的風景…

孩子出生後最先感知到的,就是來自照顧者的觸碰與聲音,而「擁抱」正是這段依附關係的起點。當我們願意以身體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也學會用心靈回應我們的愛與信任。

引導孩子勇敢,不是要他「馬上就不怕」,而是陪他一步步往前走。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自然會願意嘗試更多。每一次面對害怕的過程,其實正是孩子自信心慢慢生根的機會。

回想自己童年,也許曾有父母或長輩陪伴在床邊,翻著繪本,聲音溫柔又有節奏。這些片刻,構成了我們最早的安全感與想像力。而如今,許多父母坦言自己不再閱讀,或覺得共讀太麻煩——孩子老是打斷、愛重複同一本書,讓人失去耐心。這種轉變,讓閱讀在家庭生活裡逐漸邊緣化。但其實,閱讀從來不只是學習工具,它更是親子情感連結的重要橋樑。

在許多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常會感受到孩子不停打擾,彷彿沒有片刻安靜。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並非單純的頑皮,而可能是孩子在發出「我需要你」的訊號。當親子之間缺乏足夠的親密互動,孩子就會透過行為來索取安全感。從拉著爸媽的衣角、一直問問題,到故意製造聲響,這些都是孩子渴望連結的方式。父母若能看見這層需求,便能更溫柔地回應,而不是急於糾正。

與其說「安撫」是讓孩子停止哭泣,不如說那是一種陪伴的姿態。在一次次不確定中,寶寶感受到我們的耐心與穩定,那份安全感會一點一滴長進他心裡。你不是在對抗情緒,而是在和孩子一起經歷他的人生第一場情緒風雨。

敏感期不是壓力時鐘,而是孩子內在發出的成長訊號。不同階段的孩子,會對某些事物特別投入,例如語言、動作、秩序或人際互動。當我們察覺並接住這些訊號,便能成為孩子最可靠的支持者,陪他勇敢探索這個世界。

和太太分居這些年,都是我自己一人將孩子扶養長大,若現在提起離婚訴訟,之前扶養孩子的費用,還能向太太請求返還嗎?
媽媽臥病在床多年,住在外地的大哥完全置之不理,沉重的醫療費用壓得小兒子喘不過氣,迫切想知道,過去為媽媽負擔的諸多費用可以向大哥請求返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