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附關係的起點|擁抱建立信任與穩定感,讓孩子擁抱世界
孩子出生後最先感知到的,就是來自照顧者的觸碰與聲音,而「擁抱」正是這段依附關係的起點。當我們願意以身體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也學會用心靈回應我們的愛與信任。


孩子出生後最先感知到的,就是來自照顧者的觸碰與聲音,而「擁抱」正是這段依附關係的起點。當我們願意以身體回應孩子的需求,他們也學會用心靈回應我們的愛與信任。

引導孩子勇敢,不是要他「馬上就不怕」,而是陪他一步步往前走。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他自然會願意嘗試更多。每一次面對害怕的過程,其實正是孩子自信心慢慢生根的機會。

回想自己童年,也許曾有父母或長輩陪伴在床邊,翻著繪本,聲音溫柔又有節奏。這些片刻,構成了我們最早的安全感與想像力。而如今,許多父母坦言自己不再閱讀,或覺得共讀太麻煩——孩子老是打斷、愛重複同一本書,讓人失去耐心。這種轉變,讓閱讀在家庭生活裡逐漸邊緣化。但其實,閱讀從來不只是學習工具,它更是親子情感連結的重要橋樑。

在許多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常會感受到孩子不停打擾,彷彿沒有片刻安靜。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並非單純的頑皮,而可能是孩子在發出「我需要你」的訊號。當親子之間缺乏足夠的親密互動,孩子就會透過行為來索取安全感。從拉著爸媽的衣角、一直問問題,到故意製造聲響,這些都是孩子渴望連結的方式。父母若能看見這層需求,便能更溫柔地回應,而不是急於糾正。

與其說「安撫」是讓孩子停止哭泣,不如說那是一種陪伴的姿態。在一次次不確定中,寶寶感受到我們的耐心與穩定,那份安全感會一點一滴長進他心裡。你不是在對抗情緒,而是在和孩子一起經歷他的人生第一場情緒風雨。

敏感期不是壓力時鐘,而是孩子內在發出的成長訊號。不同階段的孩子,會對某些事物特別投入,例如語言、動作、秩序或人際互動。當我們察覺並接住這些訊號,便能成為孩子最可靠的支持者,陪他勇敢探索這個世界。

和太太分居這些年,都是我自己一人將孩子扶養長大,若現在提起離婚訴訟,之前扶養孩子的費用,還能向太太請求返還嗎?
媽媽臥病在床多年,住在外地的大哥完全置之不理,沉重的醫療費用壓得小兒子喘不過氣,迫切想知道,過去為媽媽負擔的諸多費用可以向大哥請求返還嗎?

設立規範不等於製造衝突,相反規範是幫助孩子學習自律、理解群體生活的必要工具。對父母而言,這更是一場自我成長的歷程。當我們願意放下權威姿態,以合作與尊重為基礎,就能帶著孩子一步步走向獨立,也重新發現與孩子之間的深厚連結。

成長的速度沒有標準答案,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節奏。只要骨齡尚未完全成熟,代表身體還有發展的可能。運動、睡眠與營養,便是支持這段旅程中最穩定的三塊基石。與其匆匆比較,不如用耐心陪伴,讓孩子自在地往上長。

當孩子要求嘗試新遊戲、挑戰更高的滑梯時,爸媽可能心裡打鼓:「這樣會不會太危險?」事實上,大腦需要新鮮感與適度的刺激,若生活一成不變,孩子反而可能尋找不恰當的「刺激」來滿足內心需求。與其害怕,不如引導,因為只有在冒險中,孩子才能慢慢學會判斷與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