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親子共讀開始|幫助孩子愛上閱讀的黃金策略
閱讀力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可…
閱讀力不是天生註定的,而是可…
孩子動手玩積木、畫畫、翻書,不只是打發時間,更是一種無聲的學習與發展過程。在每一次看似簡單的抓握、操作、組合中,孩子的大腦其實正忙著整合各種感覺訊息,建立起複雜的神經連結。感覺統合中的「手部協調力」與視覺、前庭、本體覺密切合作,是促進認知、語言與情緒穩定的重要基礎。這些能力不僅影響孩子的學業表現,更攸關未來生活的獨立與自信。想讓孩子更聰明、更有學習力?答案可能就藏在「雙手」裡。
帶兩歲寶寶到倫敦旅遊也能輕鬆又好玩?李尚儒醫生分享了幾個適合幼兒探索、放電又能讓大人也享受其中的景點,包括能邊玩邊學的交通博物館、夢幻的戴妃遊樂場,到處都是驚喜的雙層巴士與泰晤士河船程,還有遠離市區喧囂的英式田園村落 Bibury。
孩子在面對開學時,常常把可能的小問題放大成最壞的情境,這正是焦慮的特徵。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安撫或強硬要求,反而可能讓孩子更無助。更有效的方式,是陪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並學會調整思維,逐步建立起自信與勇氣。
親子共游課程正夯,不少家長都會帶孩子到游泳學校學習游泳。近日新竹開了一家新的游泳學校:風城游汐谷。其延續位於臺北汐游寶寶的教學理念,讓愛傳到新竹。以下一起來看看風城游汐谷是怎樣的吧!
語言學習不是單純靠嘴巴說,而是從聽覺的有效刺激與接收開始。從出生到6歲,是孩子大腦發展最重要的階段,聽覺統合尤其對語言學習至關重要。只要善用日常互動、遊戲與親子閱讀,爸媽就能幫助孩子一步一步地提升語言能力,培養聰明又自信的寶貝。
許多爸媽都希望給孩子最好的,於是在孩子開口前就急著滿足他們所有的需求,生怕孩子失望或難過。然而,這種過度保護的教養模式,不僅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主能力,更可能培養出任性、自我中心的「小皇帝」。真正的愛,不是替孩子包辦一切,而是讓孩子從小開始,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懂得獨立思考並承擔後果。
雖然兒時就已經學會游泳,但因著對開放水域的陌生,每當出遊到了天然湖水或海邊,下水時產生的緊張、恐懼跟旱鴨子沒兩樣,而自從學了自由潛水,習得海裡活動的竅門後,每次含著一口氣往海底深處前進時,時時刻刻都在閱讀自己身體散發出的訊號,游泳划水不再是無意識的前進動作,而是每一步驟都在認識一個全新的世界。
當孩子因為不能立即滿足需求,例如想要玩特定的玩具或想吃某個零食時,經常會出現哭鬧、耍賴的行為。這些表現並非刻意挑戰爸媽的權威,而是他們還未完全學會如何恰當地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情緒。了解這點後,我們才能更冷靜且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你想當X還是O?」「今天要吃蛋餅還是吐司?」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其實正是孩子練習思考與表達的絕佳機會。當我們願意放手讓孩子多做決定,他們就會在一次次選擇中,學會思考後果、承擔結果,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想法與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