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老師

做為嬰幼兒游泳老師,我到底學到了什麼?

嬰幼兒游泳課,是一個從小就可以開始,陪伴孩子學習的親子課程。透過陪伴的過程,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不同的體悟,不管是做為家長,還是其他角色;唯有了解愛的本質,才能用尊重和愛的方式,真誠謙虛的為人處事去對待每一個人。

彷彿是眨眼之間發生的事情,在英國我獲得嬰幼兒游泳老師的證照是整整10年前,這個10年對我而言,是我的人生最有收穫和有成就感的階段:我不僅幫助無數的孩子愛上玩水、學會游泳,我也成為了英國STA的導師,培訓和認證了多名嬰幼兒游泳老師。

我經常和老師們講到一個大重點,用「教學相長」的工作態度,用尊重和愛的教學方式,用真誠謙虛的為人處事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和家長,我們將在工作中學習到很多。那麼,到底我在這個10年的教學中學到了什麼呢?

1. 沒有孩子學不會游泳,關鍵是家長是否能夠維持信念

在汐游,最小獨立游泳5米的孩子只有15個月,他是真的連走路都不是那麼的穩,但是他可以一口氣橫渡我們的泳池;最大年齡達成的學生是小麻吉,她從小嬰兒開始在我的游泳課整整學了5年多才願意潛水,快6歲的時候才獨立游泳。

陪伴上課的媽咪目睹一起長大的同學們逐個獨立橫渡汐游泳池,心中難免焦慮不安,但是她相信我一直很強調的觀念: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學習速度,等小麻吉準備好了她就可以達成。果真,因為我和她媽都選擇相信她,,在一次毫無預警的上課過程中,她就那麼的輕鬆而自然的完成獨立游泳5米。

親子游泳
媽咪溫柔陪伴的小麻吉

信念是一個強大的力量。1968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進行了一項有趣的實驗。他們先從一個學校中得到了一份全體學生的名單。然後,他們向學校提供了一些學生名單,告訴校方通過測試後,這些學生有很高的天賦,經過鑒定是“最有發展前途者”,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

有趣的是,不管這些學生平時的表現如何,在學年末的測試中,他們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他學生高出很多。羅森塔爾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有潛力的資優生,因而不自覺用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比如給予這些學生更多的微笑和更大的鼓勵,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註後,他們會對自己信心倍增,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這就是後來被廣泛推廣的「期待效應」,也稱為「比馬龍效應」(注一)。

美國心理學會的創始人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曾經說過,人類最本質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讚賞和肯定。

這就是為什麼在汐游,我們不允許老師說任何的負面語言,我們對每一個孩子的「學會獨立游泳」充滿了信心,事實證明的確所有的汐游孩子都學會了游泳,這個結果除了老師發揮關鍵作用之外,還有一個必要條件:家長必須和老師一樣,相信自己的孩子一定可以做到。這麼多年的教學經驗,讓我在水中目睹了無數次「期待效應」的神奇力量!

2. 愛的前提是學會尊重

幾乎每一個為人父母者都認為自己很愛孩子,但是我們其實並不理解是真正的「愛」,比如大部分孩子體溫比成年人高,在冬天他們穿一件薄外套就夠了,但是不少父母卻一定要讓孩子穿很多,因為他們擔心孩子會著涼會生病,這是父母愛孩子的表現嗎?我認為,從父母自身經驗為孩子做決定,這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如何無條件的愛孩子是每一個父母的重大課題,需要我們終其一生去探索和去修正,好消息就是我們的孩子在未成年之前會陪伴我們,無論我們犯了多少次的錯誤,無論錯得有多麼的離譜,他們都會給予我們無數次的機會察覺和修正,親子關係的建立其實是父母最奇妙的自我成長機會。

嬰兒游泳
從嬰兒開始就值得被尊重

孩子一生中最需要父母的陪伴的年齡是0-4歲,我們如何及時和適當的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讓他可以在嬰幼兒時期,就感受到自己是一個獨一無二而且被尊重的個體,將極大程度的決定這個孩子在成長中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在我們的游泳課,我們非常重視親子之間的依附關係,我們不僅專業的引導孩子循序漸進的嘗試「我可以」的各種動作,我們也給予家長很多的鼓勵和支持,讓他們在每週一次的下水陪伴中有機會了解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心發展特點,以及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孩子的天生氣質和個性,從而學習尊重自己的孩子,真正做到不比較。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愛」才會不求回報的發自內心的自然流露。

我實在是目睹了太多家長和嬰幼兒之間的互動,再加上我自己有一對性格迥異的兒女,我深深的了解到:每一個孩子都是那麼的獨一無二,即使是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他們的個性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樣。

身為老師的我不可能用同樣的方法去教所有的學生,「因材施教」是我牢記在心的教學原理,對於水中陪伴的父母,我需要不斷強調尊重孩子的重要性: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齡的發展特性;尊重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尊重孩子的學習速度;尊重孩子的不同情緒等,只有我們真正做到了尊重孩子,我們才有可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值,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從自身做起不斷調整期望值,很多的固有的和潛在的期待,其實都是不切實際的,只有期望值合理了,親子關係才會和諧融洽並經得起各種考驗。

學習如何尊重嬰幼兒,需要父母的自我覺察、自我反省和自我修正,孩子們的確就像是一面鏡子,可以幫助我們看清楚自己是誰,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願意改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切都從自身做起。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尊重對方以及調整期望值都是非常關鍵的,只有做到這兩點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真正的「愛」。

3. 活在當下,父母其實是和孩子分享生命

目前的台灣生育率再創新低,全世界排名倒數第二,僅略高於南韓(註二)。生得少的台灣父母普遍都非常的焦慮,我們都害怕因為自己的失職而造成孩子不幸的人生,小小孩每一天都排滿各種才藝課是一個很好的說明,我們忘記了兩個重點: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的人在心在的陪伴比任何的才藝課和昂貴的玩具都重要太多。

我不覺得嬰幼兒親子游泳課是才藝課,我認為游泳是一個和走路一樣重要的技能,尤其是在四周都是水的島國,更何況這個島國每一年都發生痛心疾首的很高的溺水事件,0-14歲兒童溺水死亡率排名先進國家的榜首(註三)!讓台灣的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接觸水,幫助孩子們在幼童期就學會游泳是我在工作中領悟的神聖使命,因為這個領悟讓我一直非常熱衷的的推廣嬰幼兒親子的活動。

請注意我推薦家長和孩子參與到這個親子運動,至於是不是在我的游泳學校上課,對我而言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我是汐游的創辦人,我更是嬰幼兒親子游泳的積極推動者。

只要孩子定期去「水」的環境,他就一定會感受到水帶來的快樂,以及對水應有的尊重,也就是說孩子會知道如何和「水」相處:水既可以很好玩,也可以很危險。一旦孩子在水中覺得有安全感,他可以自在游泳就成為了水到渠成的結果,但是這個讓孩子在水中有足夠安全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個過程需要陪伴家長的同理心和耐心,以及最重要的「活在當下」的生活態度。

「活在當下」意味著我們享受和孩子在水中的每一次相處;意味著我們不給予自己和孩子不必要的壓力和超乎孩子能力的期望;意味著我們有機會親眼目睹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做的就是陪伴和支持。

當我們可以人在心在的和孩子在水中只注重這個當下的時候,我們終歸會意識到一個很大的重點:孩子和我們在一起但是他並不屬於我們,他需要親自經歷他的生命,我們有自己的人生歷程,他們的到來幫助我們有更加精彩的人生體驗。在親子關係的互動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分享生命,我們沒有權利也不應該為另一個生命設計過程,父母可以做的就是支持、鼓勵以及當好榜樣。

父母的陪伴
父母陪伴並一起分享生命

以上三點是我在這10年教學中的最重要的心得。因為我的工作接觸的都是快速成長的嬰幼兒,他們讓我深切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短暫,他們也讓我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奧妙,我的游泳寶貝們讓我真正做到珍惜生命的每一天:每天凌晨的3:00是我的起床時間,每天我都如饑似渴的學習新的知識,每天我都用敬畏的態度對待每一個生命,因為他們,我活在一個從未曾想像過的生命狀況,我的心中時刻充滿了感激、幸福和喜悅,這是嬰幼兒老師這個角色帶給我最大的收穫!

衷心謝謝我的所有學生和家長,因為你們才有了今天的藍汐老師!


<Reference>

  1. Pygmalion effect
  2. 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有關自由時報「少子化嚴重!2019全球出生率排名 台灣吊車尾」之評論
  3. 衛生福利部:兒童健康需要您更多關心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