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原生家庭複製到自我覺察|爸媽教的不一定適合我
成為爸媽後,才驚覺過去那些「我才不要像我爸/我媽一樣」的誓言,往往最容易在壓力下悄悄破功。教養不是本能,而是習得的反應。而這份反應裡,有多少來自自己的選擇,又有多少,是沒意識到的複製呢?若想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或許我們要先回頭看看,那個影響自己最深的過去。
成為爸媽後,才驚覺過去那些「我才不要像我爸/我媽一樣」的誓言,往往最容易在壓力下悄悄破功。教養不是本能,而是習得的反應。而這份反應裡,有多少來自自己的選擇,又有多少,是沒意識到的複製呢?若想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或許我們要先回頭看看,那個影響自己最深的過去。
對於準媽媽來說,運動不是為了追求線條或速度,而是為了和身體建立更好的關係。瑜珈教會你放鬆與專注,游泳則在無重力的世界中釋放負擔。當你學會與自己身體和解,也正在悄悄為分娩與產後復原打下最好的基礎。
寶寶總是把手邊的東西丟來丟去,不論是湯匙、玩具,還是爸媽的手機都難逃「空投命運」,讓家裡一片狼藉。很多爸媽因此感到煩惱,但你知道嗎?這個行為其實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重要表現。每一次丟東西,其實都是一次學習、一次探索。丟東西不是壞習慣,而是一種成長的訊號。爸媽該如何善用這個階段,協助孩子從中學習,也培養自控力與情緒表達能力呢?
你是否曾經擔心過孩子「發展落後」或「行為異於常人」?別急著給孩子貼上標籤!神經多樣性告訴我們:差異,不等於缺陷。從自閉症、讀寫障礙到妥瑞氏症,這些都是人類大腦自然變異的一部分。理解神經多樣性,是給孩子最大的支持與尊重,也是開啟他們潛能的第一步。本文將從基礎概念、早療建議到親子相處方法,帶你一起走進神經多樣性的大腦世界。
當情緒教育在學校蔚為風潮,許多爸媽也在問:我可以做些什麼?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說教,而是更溫柔的理解。從慈悲教室走回家庭,爸媽若能同步參與、不吝示弱,孩子便會感受到愛是可以說出口、也能慢慢學會的東西。讓我們成為孩子的情緒教練,而不是只會糾正的評審。
其實孩子不是天生膽小,他們只是還沒準備好去面對這個世界的複雜與未知。真正的勇氣,不是毫無畏懼,而是當心裡有點怕的時候,仍願意嘗試那麼一下下。當孩子說「我怕」,不代表他退縮了,而是他在邀請我們,陪他一起走過那一段難。
暑假除了出國旅行以外,其實還可以在臺灣探索平常我們沒有去的的地方。說到夏日,那一定和水離不開關係了,在北部到底有什麼與水有關的地點呢?就來讓我們看看吧!
「為什麼我的孩子又哭了?」、「他只是想引起注意嗎?」──這些常見的疑問,其實都可能藏著孩子想要被理解的訊號。情緒並不是壞事,而是孩子表達需求與學習溝通的開始。當我們學會放下對情緒的恐懼,才能真正打開與孩子的對話之門。
夏天帶孩子去哪裡放電又不怕中暑?「拉傻」分享她帶寶寶前往新竹新開幕的「風城游汐谷」的體驗。原本只是想讓孩子玩水消暑,沒想到整體環境、課程內容甚至細節設計,竟讓她驚呼:「根本是親子界的五星級渡假村!」究竟這家從台北紅到新竹的人氣品牌有什麼魔力?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