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重要性】孩子打擾不停?其實是缺乏親密接觸的訊號

在許多父母的日常生活中,常會感受到孩子不停打擾,彷彿沒有片刻安靜。但心理學告訴我們,這樣的行為並非單純的頑皮,而可能是孩子在發出「我需要你」的訊號。當親子之間缺乏足夠的親密互動,孩子就會透過行為來索取安全感。從拉著爸媽的衣角、一直問問題,到故意製造聲響,這些都是孩子渴望連結的方式。父母若能看見這層需求,便能更溫柔地回應,而不是急於糾正。

理解依附需求|孩子的打擾背後是渴望靠近

心理學的依附理論指出,孩子需要透過穩定的親子連結,才能發展出安全感。當他們感到不安或被忽視時,會用「打擾」來確認父母的關心。例如,當爸媽專注在電腦前,孩子可能不斷發問、攀上膝蓋,甚至故意打斷談話,並不是挑釁,而是渴望靠近。如果這時父母只是責怪「不要吵」,孩子可能會更焦躁;但若父母能先停下手邊工作,給予眼神交流、擁抱,或簡單地回一句「我等一下就陪你」,孩子的情緒就會逐漸安定。這種小小的回應,能幫助孩子確認自己依然被愛著,減少不必要的行為衝突。

注意力與情感需求|行為是「請看我」的方式

孩子打擾父母的行為,常常是因為缺少專注的陪伴。心理學研究發現,當孩子得不到正向注意,他們寧願用吵鬧換來責罵,因為那至少代表自己被看見。若父母能改變方式,效果往往截然不同。每天安排一段專屬時光,單純聽孩子分享遊戲或小發現,能讓他們更安心。舉例來說,當孩子在父母滑手機時吵鬧,不妨先放下手機,蹲下來與他對視,問一句「你想跟我說什麼呢?」這樣的互動,不僅能立即安撫情緒,也能傳達「你的感受對我很重要」。孩子一旦感受到這份重視,便不需要用過度的行為來爭取關注。

建立安全感|小互動創造大親密,爸爸媽媽應多和孩子一同互動

解決打擾的最佳方法,不是阻止,而是建立親密感。安全感來自於日常累積的互動,父母可以透過小動作傳遞愛,例如隨手的一個擁抱、拍拍肩膀,或在睡前一起講故事。共同活動更能加深連結:和孩子一起拼拼圖、做家務、玩桌遊,甚至一起散步,都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陪伴。這些互動看似平凡,卻能在孩子心中累積巨大的安定感。當孩子的心中有了這份力量,他們更容易自信面對外界,也不需要用「打擾」來證明自己重要。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陪伴孩子、理解孩子,使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的「打擾」其實是親密需求的提醒,而非故意搗亂。當爸媽願意用理解與陪伴來回應,孩子會感受到愛,自然也更少需要用行為來索取注意。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相信,親子間的擁抱、對話與陪伴,都是孩子心中最踏實的安全網。每一次耐心的傾聽與互動,都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力量,幫助他們在愛裡安心茁壯。

歡迎線上諮詢體驗聯絡我們,一同為寶貝建立美好的回憶。

延伸閲讀

汐游寶寶
汐游寶寶

台灣唯一在政府立案規管的嬰幼兒游泳池
英國STA認證的專業師資團隊/台灣唯一的英國STA嬰幼兒老師認證機構
尊重與愛的教學理念/使命:既教孩子學會游泳,更促進親子依附關係

文章: 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