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實驗室日記在2023年四月七日來到了尾聲。
終章前跟生殖中心為了帳目問題大吵一架,氣到我跑去Google Maps上留下一篇落落長的負評。回到主題,產檢的部分跟一般懷孕無異,由於人工生殖被歸類到高危險孕程,所以在第三孕期的時候掃了數次超音波。照理來說應該是件好事可以看看小朋友的發展順便拿照片,很可惜的是技術師都只是意思意思個洗幾張出來,品質也沒說多好,所以後來就有一點像是在跑流程。第34周左右開始討論生產細節,以辦活動的術語來說很像是在擬粗流:大概什麼時候要生、要不要催生、當天流程怎麼跑諸如此類。
生殖中心當初給了我們兩個預產期:四月九日和十三日。雖然最後都以十三日為主,但我內心就一直覺得九日比較準。由於伙食辦太好,小朋友的生長超標,所以最終決定在提前在預產日前催生,評估了狀況決定把催生日壓在四月六日。
接下來就是準備當天的流程。孕母一間休息室,我們也一間。在生產前要討論出作業流程(birth order),比如說小朋友出來skin-to-skin(肌膚接觸)是跟誰、母奶配方奶、出院怎麼走等等。如果是商業代孕我想可能會比較制式化,但畢竟孕母是自己人,醫院方面可能不想搞錯流程所以才特地要求一紙文件。除作業流程外,還要準備法院文件證明(這裡各州的要求不同)。醫院政策裡,小朋友出生手環上還是掛著孕母的名字,但到填寫出生證明的時候才會依法院文件把親屬關係轉移到我們。因此,所有的必要文件早在入院之前,甚至在第三孕期左右就全部以附件型式進入孕母的個人檔案了。這種法律文件的東西還是愈早準備好愈好。
表訂是四月六日,所以我們早上六點半就開始準備,孕母和我們全家都聚在一起等著醫院打電話來通知入住。結果等啊等,等到下午都還是沒回應,在這期間我們還去電兩次詢問進度,得到的答案都是「輪到你就會打給你」。直到四點半,醫院方面終於打電話來說「現在還有一個位子,你們要過來嗎?」我想了三秒,原因是不知道整個分娩可以拉到多長,要是催生催到半夜所有大人肯定累到崩潰。但換個角度想,如果今天不去明天也不見得早上會叫,再加上所有人其實都鐵了心要在今天入住,所以就在四月六日下午進五點半左右進了醫院。
另外在birth order 上很重要的一點是關於醫療行為的決定權。 我們的做法是在小朋友出生前孕母有權決定她的身體要怎麼處理(e.g., 要不要剖腹),而在出生後小朋友的醫療處置決定權就是落到我們身上。Birth order其實愈詳細明暸愈好,誰都不想碰到意外但是總是有可能會發生。回到醫院,由於不是商業代孕,所以醫院把兩間待產房安排在隔壁,但很多時間四個大人(孕母、孕母老公、我們)都是擠在同一間房間裡面聊天吃東西。所有的治療,甚至小朋友出生之後的處置也是。猜想如果是商業代孕的話可能就是分隔得比較徹底,雙方在各自的房間待產,然後等小朋友出生之後會從孕母房間轉移到我們房間。
分娩後我們和孕母分別被轉到產後房,美國的做法是只要無明顯併發症產後觀察24小時即可出院,孕母和小朋友可以不同時出院。醫院方面也很貼心地把我們跟孕母安排在隔壁的恢復室,反正都是一家人,爸媽來探班的時候也就一起吃吃喝喝。其實進行到這裡小朋友都是跟我們,除了手環上面是孕母的名字外,所有的處置、檢查、護理都是在我們這邊進行。出院前醫院會要求儘快安排第一次的新生兒門診(原則上是兩天內),這個就是看照顧者方便為主,通常建議盡早找好想要的小兒科醫師(我們是半年前)。只要一切沒問題,小朋友出生後24小時醫院就會把大家通通趕出院。
超過兩年的實驗室日記到此結束。一些過來人的經驗給想要走這條路的圈內朋友:
- 給自己一年的時間把錢跟心態準備好。
- 包含孕期整個流程約兩年,如果覺得有辦法在跑流程的時候邊準備自己的心態的話,可以忽略第一點。
- 一定、一定、一定要有緊急預備金。房貸壓力下,看著戶頭裡的錢不斷噴掉,如果沒有預備金會很可怕。
- 前期有一些協調的事情(比如說跟孕母醫師的文件往返、安排檢查等)可以盯緊一點,更甚,直接幫忙安排協調,可以省下很多行政時間。
- 記帳。生殖醫學中心的billing and finance department(計費及財務部)完全不可信賴。切身之痛。

6. 不用一開始就想把所有細節都搞懂,太多資訊反而overwhelming(壓倒)。一步一步慢慢來,就像是在解關打魔王一樣。
7. 過程有開心有難過,找有經歷過人工生殖這條路的朋友聊天。有些事情真的經歷過才懂。
祝大家求子之路平安順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