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動靜_親子互動

顛父人生 – 地表最煩老爸教會了我們什麼?

圖片來源:電影劇照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真實反射父母的模樣。片中老爸溫弗瑞和個性迥然不同的女兒透過相處後,對生活及彼此的人生產生了不同的化學效應⋯⋯

「我們都是成為了父母,才能學習成為更好的自己」身為現代父母,不光只是照顧孩子日常生活,還需要保持著精進的心情,與孩子一起成長。只有即時調整自身心態和定位,從理解並尊重陪伴孩子,才能成為懂得陪伴、傾聽、溝通與分享的父母,當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檢視自己,並透過成長讓自己變得更好。

溫弗瑞是個年過半百獨居的老人,他養了一隻垂垂老矣的「狗瑞」,還要照顧年邁的母親。雖然獨居,但是溫弗瑞可不是一般寂寞孤苦的老人,事實上,他與眾不同,生性愛作怪搞笑,甚至會一人分飾兩角,自己玩著角色扮演的遊戲。

這天,溫弗瑞的女兒伊芮絲,從羅馬尼亞回到了德國,短暫的相處中,溫弗瑞感覺到了伊芮絲的焦躁與不安,甚至有「裝忙」好迴避親屬相聚的傾向,讓溫弗瑞很擔心在外地獨自工作的女兒是否真的快樂?

某日,溫弗瑞起床,發現他的寶貝「狗瑞」離世了,於是他一時興起,踏上了旅途,飛到羅馬尼亞的首都,布加勒斯特,要給女兒一個驚喜。

但伴隨而來的卻是一種打擾,因為女兒事業心重,正忙於招待一個重要的美國客戶,而不得不對客戶鞠躬哈腰,好爭取下一年度的合約,但不明就理的溫弗瑞因著愛開玩笑的個性,差點讓女兒失去了這個重要的客戶……

接下來的父女相處則是無盡的「監介」,即使溫弗瑞百般討好,仍無法修補父女間的重重隔閡,最後,溫弗瑞只能選擇黯然離去。

而伊芮絲表面上強裝鎮定,內心卻還是不捨的,只是這個行事不按牌理出牌的父親,終究還是帶給她各種意想不到的困擾。

當伊芮絲終於送走父親後,以為可以好好鬆口氣時,沒想到,酷愛搞怪的父親,竟然戴上宛如海帶條的假髮,再套著突梯爆笑的「暴牙套」,化身為東尼·厄德曼,重新混入了伊芮絲的生活圈!這個神秘的東尼·厄德曼,一下自稱是羅馬尼亞最富有的富豪的網球隊友,一下又裝成是德國大使,或者心靈導師,行徑怪誕而唐突,一開始讓伊芮絲措手不及,後來竟然也慢慢配合著父親荒唐的舉止,玩起了角色扮演的遊戲!

就這樣,這個不按牌理出牌的父親,讓伊芮絲重新審視了自己的生活與生命……

本片是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本片除了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更獲得了坎城影展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亦是2016坎城影史評分最高分的作品。

aca527b29e1cfa3be5ad8465a7e567891e9b0c9b0978112d9cbc3cfa6f7d99d8 RI V TTW
溫弗瑞希望女兒學會活在當下

導演構思、創作了兩年,才完成這個生活化卻充滿家常細節與生命反思的作品,片中父親的原型,除了參考導演自己幽默的父親外,也借鑒了美國喜劇演員安迪·考夫曼(活躍於20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著名喜劇演員,因享年只有35歲,所以美國以外的多數觀眾對他並不熟悉;金·凱瑞主演的《月亮上的男人》即是向他致敬的作品)的特殊喜劇風格。

然後,為了創作女兒一角,導演親自訪問了許多不同產業別的上班女郎,最後融合了多位上班女郎的特徵,創作出了劇中的伊芮絲。

因著兩個如此逼真而生動的人物原型,讓這個故事頗具可看性。

這個故事最有趣的是,顛覆了人們對父親的形象:尤其在東方,父親總是沉默的、權威的、嚴肅的,代表的是傳統禮教、道統的承接者與傳續者的角色,而本片的父親卻完全打亂了這個固有的父親形象(尤其故事又是發生在日耳曼這個以一板一眼的民族性著稱的德國人身上),讓人看的時候格外驚訝,要滿地找眼珠!

本片原文片名即是《東尼・厄德曼》(「Toni Erdmann」),因為不懂德文,所以不知道這個名字,在德文中是否還有其他隱含的意義(通常外國影片的角色名字不會是亂取的,多有字根或拉丁文的衍生意義),不過,片中當溫弗瑞以這個名字出現後,一切似乎變得不一樣了,這個角色充滿隨性而胡扯的謊言,但是卻能悠遊穿梭在羅馬尼亞的上層社會,而且即使多數人一眼就看出眼前人是個拙劣的騙子,但大家還是維持著某種虛偽的和善與友好,似乎真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偽善的和諧感。

而就是這樣一種偽善的和諧感塑造了伊芮絲,讓她變成一個只在乎成功、金錢、名聲、權位的上班女郎,似乎這就是她生命中的一切,所以,當父親最後穿著保加利亞的吉祥物出現在派對時,彷彿為女兒做了一次「驅魔」儀式,將被「勢利鬼」與「自私鬼」附身的女兒,帶回了真實的生活。

片中有個有趣的反思,就是當父親看到自己的女兒變成一個陌生人的時候(尤其歐盟的形成,讓為數眾多的歐洲精英面臨更可怕的跨國競爭,他們的對手是整個歐洲的白領高階人才!勢必加速生活與心靈空洞化的腳步,因為他們得傾全力保住現有的財富與地位),他問前妻:「我們作錯了什麼?」

我想,我們總是在思考著:該如何教育下一代?如何給他們一個「富爸爸」的理財觀?如何讓他們像有錢人那樣思考?如何讓他們做出正確的人生抉擇?

但,子女真正遺傳到的,可能更多的是隱形的家族文化基因!―― 那些不言而明的意識形態、我們作人處事的準則、我們的世界觀、人際觀等等。那些看來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應對進退,更可能無形地形塑了我們的子女 ―― 不管他們有意或無意地想繼承或避免,但,那才是真正的「家族遺產」呀!因為,生活一直就是最好的教材,傳遞了所有的思考基因與言行準則。

而今,時常想起小時唸過的《三字經》、《朱子治家格言》以及很多很多的《論語》等等,小時並不解為何要死背這些,而今想來,這些在小時讀起來毫無意義的謹訓,卻是日後作人處事、待人接物的準則,偶爾總會縈繞心頭,提醒自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些傳頌了千年的「古董」,卻是真實讓我生命受用,而得以安身立命、能夠活的光明磊然、坦蕩從容的「生命對待準則」。

我想,這也是台灣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個以和善著稱的社會,以及常常被評選為治安優良的原因 ―― 因為我們一直遺傳著老祖宗不曾間斷過的優良血脈與文化基因呀。

而片中的父親,最想教會女兒的是:撕掉虛偽的偽裝,活的自在灑脫,最重要的,要「活在當下」,而不是活在過去或未來!然後,無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選擇以微笑、幽默的生活態度來面對人生的所有處境與難題。

我想這也是一個值得反思的時刻,當我們為人父母時,我們是否可以一一過濾我們從父母那邊繼承的優點與缺點,然後在教育我們下一代的時候,更有意識地將優點傳承下去,成為「家族資產」,同時將缺點篩濾掉。很多人都聽過:「我是當了父母後才開始學當父母的」,重點在「學」,「學」意味著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想讓自己變得更好,這種認知與心態,可能才是現代父母的「必備守則」吧,畢竟孩子多數時候活在我們無法掌控的網路世界中,學到的東西不是我們可以時時監控的,所以保持「學習的心態」,隨時去調整自身角色與定位,去試著當好一個懂得陪伴、傾聽、溝通與分享的父母,而不是糊里糊塗、不知不覺的一場糊塗!

本片爆笑不斷,但除了笑,更有很多令人唏噓的片段,導演輕描淡寫的手法觸及了層面極廣的歐洲現狀與各種議題,但又總能回歸到幽默的筆觸,輕輕綴下句點。

片尾那場女主角大解放的、撕掉所有虛偽裝束的派對,更讓人為之捧腹,堪稱經典。若要挑剔,就是本片實在過長,163分實在不是一個令人愉悅而無負擔的長度呀。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