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面對開學時,常常把可能的小問題放大成最壞的情境,這正是焦慮的特徵。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安撫或強硬要求,反而可能讓孩子更無助。更有效的方式,是陪孩子理解自己的感受,並學會調整思維,逐步建立起自信與勇氣。
理解焦慮來源|孩子擔心的可能比實際更大
焦慮常常來自於「災難化思考」。孩子可能會擔心「老師會很嚴厲」、「同學都不理我」、「我一定會做不好功課」,即使這些情況從未真正發生。面對這些擔心,爸媽不要急著糾正或批評,而是先理解:這些想法其實是孩子對「不確定性」的害怕。透過傾聽和共情,爸媽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情緒自然會先降溫。
在生活中,爸媽可以主動開啟話題,問孩子「你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或「你覺得學校哪裡最讓你害怕?」讓孩子把心裡的擔心具體說出來。當焦慮被清楚地表達出來時,孩子就不會一直被模糊的恐懼壓著走,爸媽也更容易找到對應的解決方法。
三個練習方法|幫孩子找回安全感
第一步是「暫停想法」。當孩子陷入緊張時,可以帶著他一起做深呼吸,或用「吹氣球」的小遊戲,讓焦躁的心情慢慢平靜。爸媽也可以陪孩子做一些簡單的伸展或跳一跳,讓身體釋放壓力。這些方法就像是給大腦「暫停鍵」,幫助孩子重新整理思緒。
第二步是「接納焦慮」。告訴孩子「害怕是正常的」,讓他知道焦慮並不等於軟弱,而是一種可以被管理的情緒。爸媽甚至可以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例如「媽媽以前也會在開學前緊張到睡不著,但後來慢慢發現,第一天比想像中容易很多。」這樣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孤單的。
第三步是「對話思維」。爸媽可以陪孩子問自己:「這件事情以前發生過嗎?」、「真的有證據會這樣嗎?」透過提問,幫助孩子把擔心從想像拉回現實。日常生活裡,爸媽也能和孩子一起寫「擔心清單」,把腦海裡的焦慮寫下來,再逐一檢視哪些是真的需要處理,哪些只是想像。這樣的練習能讓孩子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放下不必要的恐懼。
例如,前一晚爸媽可以陪孩子把書包收好、挑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並一起討論「明天最期待的事」。讓孩子在具體的準備中獲得安全感,比單純說「不要害怕」來得有效得多。
爸媽的陪伴角色|以支持取代過度保護
有些爸媽因為心疼,就選擇讓孩子暫時不去上學,或完全避免討論焦慮的話題。但這樣往往會讓孩子誤以為「逃避」就是解決辦法。更好的做法,是給孩子一個可預期的支持。比如孩子哭著不想去學校時,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很緊張,但我會陪你一起走到校門口,等你進去就會發現沒那麼可怕。」這樣既表達了理解,也同時給予勇氣。
爸媽還可以引導孩子記錄每天的「小成功」,例如「今天我勇敢地舉手回答了一次問題」或「我和新同學打了招呼」。這些小小的累積,會幫助孩子逐步建立自信。若焦慮持續影響到生活,也別忘了尋求心理師的專業協助。
日常的陪伴細節同樣重要。早餐時,爸媽可以和孩子聊一些輕鬆的話題,避免一直提醒「快一點、要準備上學了」,而是營造溫和的氛圍,幫助孩子放鬆心情。回到家後,也可以多關心孩子「今天最開心的事是什麼?」讓孩子在分享中感受到支持,而不是壓力。這些日復一日的小互動,會慢慢成為孩子最堅定的安全網。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課程|陪伴孩子度過每一個挑戰
開學焦慮並不可怕,它只是孩子在面對新挑戰時的自然反應。只要爸媽能以理解、接納和陪伴為基礎,孩子就能學會調整思維,慢慢找回勇氣與安全感。
汐游寶寶致力於提供親子一個正向的水中活動學習空間,提供學齡前兒童各式游泳課程。汐游寶寶期望能透過親子共游的珍貴時光,培養寶寶與爸爸媽媽之間的依附關係,使寶貝能安心暢泳,近日更進駐新竹成立風城游汐谷讓愛能繼續傳揚。
汐游寶寶的老師皆通過英國最大游泳協會STA的認證,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與泳池緊急狀況訓練,課堂的安全與專業值得你信賴。汐游寶寶相信,每一次的不安都是成長的契機,只要給孩子溫暖的支持,他們就能安心迎接新學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