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動靜_性別

『誰說小孩一定要媽媽顧?!』別被角色刻板印象綁架,做好家庭分工才是最理想的平衡。

圖片來源:Pexel 

在性別意識抬頭的時代,公開談論性別議題已成顯學,甚至是社會進步象徵,身為重度韓劇迷,我這兩年就常在保守的韓劇裡看到穿插同性議題的橋段,或是女權覺醒的主題,台灣戲劇節目則是更早之前就在同志議題上有所琢磨。

自從民法通過同性婚姻權後,也開始看到政治人物主動為性別弱勢發聲,甚至規劃或推動相關法令。今年底的地方首長選舉,即有政治人物推出性別平權政策,重點放在軟性的平衡兩性家庭角色方面,比如提出親職分擔的支援,讓母親不再是理所當然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付出者。關於這點,身為女性又為人母的我,更是心有慽慽焉!

過去,曾有一次朋友聚會的對話,讓我反芻至今。那是在一場宵夜時段的好友聚會,一位許久不見的已婚男性友人,看到我出現便開玩笑地說:「哇!你是一個『媽媽』耶!這個時間居然可以出來喝酒!」我可以理解他的玩笑,但這句話讓我瞬間歪頭皺眉、也嘲諷式地說:「你不也是爸爸嗎?你都排除萬難來聚會了,我怎麼能缺席!」從懷孕階段,我就常在生活中面對類似上述充滿性別角色刻版印象的對話,最典型的就是「孩子的是主要照顧者應該是媽媽,如果媽媽無法勝任,那就是阿嬤照顧!」「爸爸/男性」在家庭照顧的工作上,總是「次要」或是「不需要」,即使在已經擁有性平三法的台灣,這樣「男主外、女主內」的潛在社會期待仍舊隨處可見。

雖然,我也常聽到一種說法是:「女人照顧小孩容易上手」、「女人比較細心」、「女生愛乾淨,男人打掃越掃越髒」……諸如此類看似吹捧女人特質,實則剝奪男性家庭照顧角色的說法。試著反過來想,也許男性不擅打掃、顧小孩或只會工作賺錢的原因,就是因為兩性在既定的社會分工期待下成長的結果,也直接阻礙了兩性家庭成員磨合更客觀及合適的分工模式?

每次提到家庭分工,我便忍不住要提身邊朋友的範例:朋友一家的角色分配是這樣的,太太是工作穩定的公務員,先生是自由工作者,兩相比較,女性工作時間固定、薪資穩定,而男性工作時間及收入皆有彈性,客觀看來由先生在家照顧學齡前的幼兒更恰當,因此夫妻倆也就決定了「男主內、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模式直到孩子入小學。同樣有趣的是,這位爸爸常被誤以為是單親,因為大家看到的都是爸爸在顧孩子,而同樣在遊樂場顧孩子的媽媽,卻不會有人認為是單親!也許比起推動政策,我們更迫切需要的是大家先放下對兩性家庭角色的偏見,法令宣導則是水到渠成了!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