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Pexel
「老闆,這個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的啊?」、「這條圍巾會不會太像女生用的?」我納悶著為什麼喜歡的東西還要分性別?於是我常開他們玩笑:「自己喜歡最重要,使用手冊上並沒有指定性別使用!」通常在我這麼提醒下,客人們便笑著放心購買自己真正喜愛的物品。
坐我隔壁的同事,在午休時間跟我分享家中正值青少年的姪子與兒子,不約而同面臨升學選擇;就讀家商廣告設計科的姪子,把畢業後的出路鎖定在三所國立大學科系,其中只有一所離家近,自嘲為生活白痴的姪子,於是緊張地想:如果沒有進入那所離家近的國立大學,自己未來就完蛋了!至於剛國中畢業的兒子,則是因為數學成績比其他科目特出,就認定自己將來必定是學醫,卻又發現自己英文成績實在太差,根本不可能看懂原文書,而徬徨、鑽研著如何增進自己的英文能力。
當我不解地追問,難道他們沒有別的想法嗎?設計相關科系有好多,為什麼鎖定這三所國立大學呢?(答案是:同學說的)。另外,醫學相關分類科系更多,不只要數學、英文好,基礎生物學、繪畫技巧、專有名詞記憶,甚至操作工具的手部穩定度都是必備的技能之一,孩子想要學醫,除了數學好還有別的原因或興趣嗎?(答案是:老師說數學好以後可以當醫生)。雖然對於孩子們的煩腦,同事解讀為:這兩個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我卻著實認為他們只是畫地自限!
相信老師在表達這句話的當下,並不是為了要侷限孩子的發展,但當我們從小接觸的價值觀就是以學校成績為單一評量標準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孩子對於未來的想像就是憑靠著成績排名或同學、老師的話了!
過去我在經營二手店時,常碰到來挑選飾品配件的客人徵詢我的意見:「老闆,這個是男生還是女生戴的啊?」、「我戴這眼鏡會不會太陽剛?」、「這條圍巾會不會太像女生用的?」我納悶著為什麼喜歡的東西還要分性別呢?於是我慣常開他們玩笑:「自己戴得舒服合適最重要,使用手冊上並沒有指定性別使用!」通常在我這麼提醒下,客人們便笑著放心購買自己真正喜愛的物品。
上述這些例子,都讓我反思「何謂自由」,有時候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框架,是為了建立行事標準,是為了安全、為了秩序,而不是限制孩子對世界的想像。身為孩子身邊有影響力的大人,發現孩子正因為一些無謂的教條、價值觀而影響自我選擇時,就別再順著他們的煩腦,提出更限縮想像的建議,比如:鼓勵孩子要更加用功,才能考上國立大學;或是開始無止盡的補習生涯,只為了從事「別人」眼中適合自己的職業。尚未有獨立思考及廣泛經驗的青少年,需要的是人生閱歷更寬廣的引導,而非幫他們做決定的大人。
我向來不是積極為孩子舖路的家長,且樂於「浪費時間」帶著他們探索各種可能性;當一個真正執著所愛的人,在青春期就能決定下半輩子的生活方式,當然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但我們也必須認清事實,多數人只是誤把「剛愎自用」當成「擇善固執」罷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