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動靜_生活

字裡行間的微歧視──帶著意識看世界

女兒學校請學生填寫家庭狀況時,老師要女兒勾選單親家庭選項,女兒覺得困惑,在她認知裡,爸爸只是跟我們不住在同一個地方,為什麼這樣叫單親家庭?於是,她一回家馬上問我這問題,我也直言:「妳有爸有媽,當然不是單親」。其實我很清楚,這裡的單親只是為了符合社會及法律定義,不見得帶有污名或標籤,但結合著整個學校社會把單親家庭特殊化──就像這份表單的選項──實在讓人難以信任,這樣的提問背後存在著怎樣的歧視?

從維基百科搜尋,歧視的定義是:「基於不正當的理由,區別對待不同族群的人們,或如此對待『被視為』不同族群的人們,特別是給予某些人較差的對待,限制他們的機會和權利。」再從台灣教育部國語辭典查詢,歧視的解釋是:「輕視,以不公平的態度相待。」如同上述二定義,歧視若是外顯於言行之間,即使非當事人都會感到不適,然而我想談的是不自覺的「微歧視」,這是一個相當幽微、無法明言說出具體行為的歧視方式──當事人並不認為自己有歧視的意圖,但所說所為卻又是在否定或特殊化某一族群。

pexels mikhail nilov 7929449

除了上述簡約化分的家庭狀況選項以外,我也碰過一位對孩子採開放包容、適性教育的鄰居,無意中的微歧視案例;某次鄰居帶著女兒來我家玩耍,鄰居女孩看我因運動傷害腰酸背痛,貼心地要幫我按摩,別看女孩年紀輕輕,手勁和技巧都相當到位,讓我嘖嘖稱奇地讚美:「妳是天賦異秉嗎?怎麼那麼會按摩,以後可以考慮做這行哦!阿姨很需要!」女孩的媽媽在旁聽到,悠然地說:「幫自己人按摩就好了啦!不要做這種工作!」──這種工作!?哪種?──這是我聽到後的第一個想法,即使鄰居在我眼裡,已經是具有開放式教育理念的家長,但面對自己孩子萬一有一天想運用自己的才能從事不符合社會主流期待的工作時,還是本能地表露出對職業的歧視。

其他更常見的微歧視還包括對原住民生活的單一想像,好像原住民都應該要會唱歌、跳舞、喝酒,而忽略了即使是原住民也是一個個不同的個體;如同單親家庭也有諸多面貌,若是企圖想以數據指出單親家庭較常出現經濟困難、家庭備援不足的事實,那麼何不想想許多北漂雙親家庭也有可能因雙親皆需外出工作以維持家計,更有可能產生「父母要工作,小孩放學只好去安親班,一家人到家時間已晚,根本無暇相互關心」的惡性循環,教養問題並不是單親家庭專屬問題。諸如此類的性別、年齡等族群歧視也常發生在職場上,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略舉出幾個生活可見的案例。如果,身為大人的我們也認同:不應該拿片面式的想像歸納所有人,那麼在與孩子的對談上,就更應該有意識地避免不自覺的「微歧視」。

pexels armin rimoldi 5301673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