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會防溺自救,還要準備浮具?

每年夏天,新聞裡總不缺少溺水意外的報導。
一群朋友去海邊玩水,本來只是打鬧嬉戲,卻因為離岸流捲走、體力不支、或只是短短幾秒鐘的慌亂,就此天人永隔。大人、小孩、甚至會游泳的人,都可能成為水域意外的受害者。
很多人會想:「我游泳不錯,應該沒事吧?」「小孩有學過自救,應該可以撐住吧?」但事實是——在真正的意外發生時,恐慌、體力、環境變化,全部都會跟你過不去。

水中自救,不只是技術,是一場跟恐慌拔河的比賽

我們常在防溺教育課堂上教小朋友「仰漂」、「踩水」、「呼救求援」等基本的自救技巧,這些動作的本質,是幫助一個人延長生存時間,等到救援來臨。

但你有想過嗎?

在岸邊教得再好,真正掉入深水時,心跳加速、四肢亂揮、呼吸急促,身體完全不受控。

很多家長以為「有學過防溺,就安全了」。但其實,真正能降低溺水死亡風險的,不只技術,還有「浮具」。

為什麼浮具是防溺救命工具?

浮具有很多種:救生衣、浮板、浮條、魚雷浮標等等。

不管是哪一種,有一個共同的目的:

「讓一個人在水中,不需要耗費太多力氣,也能浮在水面上。」

當你有浮具,你可以:

  • 在等待救援時,不必拼命踩水
  • 有更多力氣保持呼吸
  • 把注意力放在呼救、觀察環境、等待幫助
  • 更容易被岸上人員或救援人員發現

簡單講:有浮具=增加存活機率

世界各地的專業救生單位,也都是「浮具優先」,先丟浮具,再下水救人。

「我只是去踩踩水,有這麼嚴重嗎?」

這是最多家長的疑問。

「只是去公\溪邊踩踩水」、「只是去海邊玩沙,沒有要下水沒差吧?」

但真相是:很多溺水的人也不是認真去玩水的人。

在溪邊,可能拖鞋被沖走、失足滑倒、人就被沖走了。

在海邊,拿著水桶去裝水,結果小朋友跑太下去、忽然變深的地形讓他踩空落水。

即便在游泳池,孩子在沒人注意的30秒鐘,也可能溺水失去意識。

浮具,從來不是「只給不會游泳的人用」。

它是給「所有在水邊活動的人」多一層額外保護。

S 18538536

好的浮具,應該具備什麼條件?

市面上有很多浮具,但防溺用途的浮具,建議符合以下幾點:

  1. 通過安全認證(如CE、ISO等)
  2. 材質耐用,不易破裂
  3. 能夠提供足夠的浮力
  4. 攜帶方便,使用簡單
  5. 最好有醒目色系,提高可見度

我們推薦家長們出遊時,可以準備像「浮多力 Floaty」這類好攜帶的浮具,輕便、好收納,遇到突發狀況時,也可以丟給落水者。

最好的救援,是事前預防

很多人問:「如果真的有人溺水,怎麼辦?」

我們的答案是:「最好是永遠不要讓這一刻發生。」

防溺教育的真正意義,不是讓大家成為救生員,而是:預防、減少、避免意外發生。

事前準備浮具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風險管理方式。

出門去水域玩,請帶著浮具。不是因為「一定會有危險」,而是因為「誰都不能保證不會有意外」。

就像開車會繫安全帶、騎車會戴安全帽,玩水也該有屬於自己的安全裝備。

延伸閱讀

張景泓
張景泓
多年救生員經歷,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於台灣游泳教育的不足,決定回台北創立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
透過真實情況設計游泳教學內容,分享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全心全意享受水上娛樂活動。
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