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動靜_成長

放手也是一種教育|世事無絕對,安靜地陪孩子走自己的路

成年人因為看得多也看得遠,容易用「過來人」的角度告誡孩子或直接給予孩子我們認為「正確」的觀念,但從孩子的角度是看不到這些「好的、需要的」東西,此時最忌諱強加個人想法在孩子身上,因為沒有任何東西好到值得賠上珍貴的親子關係。

記得在我求學時期,有位外籍教師為了想讓大家有更多練習外語的機會,於是自組了一個「外語聊天會」,大家每週在同一時間相聚,用外語聊天,什麼話題都可以聊,藉此練習更多文法與會話。因為我們是師範學院,大家多數時候還是以「教育」為話題;某次聊天會,有位同學提出一個情境問大家意見,他提到:如果學生屢勸不聽,三番兩次做出危險動作,大家會怎麼處理這個情況。

當時參與的同學多數界於20-30歲,還沒有生養經驗,於是大家提出的建議多數傾向理論上的技術層面,比如:判斷孩子是要引起注意,因此建議冷處理;或建議從年齡心智需求去觀察孩子是否正在叛逆期;也有人建議與其懲罰不如多運用獎勵制度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而這位外籍教師其實也沒有比大家年長多少,卻提出有別於技術面的佛系看法,他提到:「身為成年人,比這些孩子多了些人生經驗,我們當然知道哪些事是危險的,但有些孩子只相信自己的經驗,旁人說再多也沒用,他就是要自己試試看,而我會讓他這麼做。就好像,以前我爸爸就曾經提醒我們,火很燙、燒到手會很痛,而且釀成火災會是一件很嚴重的事。但當時是孩子的我們就是想試試看,於是在勸阻無效後,某次爸爸真的就讓我們去碰蠟燭的火!」大家撐目結舌地追問:「然後呢?」他笑說:「當然沒有下次啦!我的兄弟還因此真的燙傷手呢!」

很多時候,成年人認為自己看得多也看得遠,想用過來人的角色給孩子們建議,甚至求好心切到強迫孩子接受我們的看法與決定,甚至像韓劇《壞媽媽》一樣,因此賠上親子關係。但我們常忘了,大人之所以是大人,那是已經走過好長一段路,看過好多風景,才知道這一路上會遇見什麼人、什麼事,而孩子們的人生道路才剛起步,有些天性好奇的孩子,很難只是透過別人的描述,就接受成年人認為的「好」,非得自己走過那麼一遭,靠著自己的經驗判斷好壞。事實上,這種「不聽話」特質的孩子有時更能突破既有框架,走出跟別人不一樣的路。

自從升格人母後,我常會想起當時聊天會的這場對談,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太好為人師,若是有些建議孩子聽不進去,不如就安靜地陪著他試試看吧!這世上沒有什麼絕對正確的價值觀,值得我們賠上親子關係去堅持與維護的!

延伸閱讀

分享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