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聽過一個剛做爸爸的朋友,傾訴自己甫做新手家長的心得:「我實在無法想像全職媽媽的生活,全部重心都圍繞在孩子身上打轉,蠻可怕的。」這位朋友有社工背景,看多了單親家庭的難處,卻直到自己進入家長身份,才真正體會到身為父母的左右為難。
其困境並非生養小孩的技巧與知識不足,而是當社會大眾期望:「家長就是要全心全力扶養孩子」時,總有一些時刻,覺得自己──一個原本身心靈獨立完整的成年人──不見了,不再有自己的吃飯睡覺時間,也失去了個人風格或喜好,家中擺設、生活作息,都要隨孩子而變動,而這些失去自我的恐慌與委曲,都幻化為一個父親或母親「該有的樣貌」。生養孩子明明是自己發自內心的選擇,世世代代也是這麼傳承著,但我總在不同世代的朋友間,接收到「當爸媽怎麼那麼難」的求救訊號。
在我過去育兒的10多年間,經驗過多次對於「媽媽」角色的為難;就像《82年生的金智英》裡對「全職媽媽」的偏見一樣,整個台灣社會既期待父母要改變自己原本的樣貌,以全心投入育兒生活,同時對沒有實質經濟產能的全職育兒家長有諸多批評或鄙視;我的父親在我全職育兒的頭幾年,就曾質疑我:「你每天在家,到底有什麼好忙?」對比《82年生的金智英》裡,女主角因為喘息而在咖啡廳休息時,被鄰座客人諷刺為只會花老公血汗錢的「媽蟲」(註),我當年對於這樣的批評感到相當無言且驚訝──原來真的很多人對全職媽媽的想像是「只會花錢的人」。
然而,現在孩子長大了,已經有充份能力處理生活大小事、甚至也有自己的生活圈時,我則因為再度投入職場及社交圈,而被批評:「媽媽要負起責任,在家陪伴孩子。」此時,我又想起了《金智英》,金智英可說是當代亞洲女性的綜合體,每個母親在成為母親之前,也有自己的夢想與企圖,但常常看見的實況是,當一個女人在成為母親之後,便必須放棄自我,不論她多麼地游刃有餘地處理自己的多重角色,甚至多麼努力把自認為良善的價值教予孩子,凡稍有不慎,都會聽到「不會養就不要生啊!」的風涼話。
當社會不願真心接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與樣貌時,不論在人生的任何階段,都會有人擺著道貌岸然的臉孔、拿著道德規範的枷鎖,「好心相勸」每個父母該如何過自己的人生;近期我的心得是,與其隨正義魔人而扭捏起舞,不如建立起與孩子情比金堅的情誼,這世界上最有資格跟家長討論教養方式的人,只有自己的孩子。
註:「媽蟲」是這幾年在南韓流行歧視名詞,暗指家庭主婦每天只需輕鬆煮飯、做家事,生活花費全靠老公賺的血汗錢,有時甚至能享用下午茶八卦、優雅度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