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育兒一段時間,有感歐美和亞洲教育在期待上有很大的不同。通常在東亞,我們會期待孩子「守規矩」、「乖巧聽話」,帶出門時最好能安靜的坐在座位上,不要打擾到其他乘客(這點跟社會期待也有關)。但是在英國,非常鼓勵孩子「動起來」,無論是城市設計或社會包容度,都更加鼓勵孩子的肢體運動。
我以孩子在學校的行程為例,英格蘭的義務教育約從五歲開始(以學年制來算),在義務教育開始之前,可以就讀 Reception(簡稱 R年級),類似於台灣的幼稚園大班。
學校是接近九點上學,三點多放學。早上到校後,要把自己的書包、外套、水壺放在指定的位置,然後開始以下活動:
●跑操場三圈
●作業紙(通常是算數或英文)
●老師帶今日主題課程(例如:農場動物、交通規則、英文進度、網路安全等等……)
●自由玩樂時間:拆成室內活動和室外遊樂區,小朋友自己選擇自由玩耍,但是上半場如果選擇室內,下半場一定得去室外
●點心
●自由玩樂時間
●中午到飯廳吃飯,吃完到室外遊樂區玩耍
●下半天行程跟上午一樣
這點跟我在台灣成長的經驗很不一樣,多數上課時間都是在教室內,體育課也常被主要科目「借走」。歐美人對於戶外活動的重視從小養成,三點多放學後,幾乎都是孩子的玩樂時間。如果有「補習」,也有很高比例是踢足球、游泳、網球等運動項目。即便在寒冷的冬天,都可以看到不太溫暖的游泳池內,擠滿著上課的小童。
運動量多少才足夠?
我們來看官方對於孩童的運動量建議,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資料:
● 嬰幼兒:每天至少30分鐘的運動,例如抬頭運動、地板活動、互動玩耍。讓他手踢腳踢、爬行、走路
● 3-5歲的孩子:每天至少3小時或者清醒時每小時提供15分鐘的一般體能活動
●6歲以上:每天至少60分鐘中度~高度強度(會喘氣)的體能運動
世界衛生組織或其他單位對於兒童的活動建議,也是類似的建議:
1. 對於一歲以內的寶寶,建議多提供墊上時間,不要經常抱著或坐著。同時也要記得讓他們到戶外曬太陽,陽光有助於褪黑激素的分泌。
2. 對於已經會走路的寶寶,鼓勵他們每天進行超過3小時的身體活動。當他們年齡達到2至3歲時,每天至少進行一小時的中高強度運動。
3. 儘可能減少坐著的時間,最好每次控制在1小時以內。尤其使用3C產品坐著不動的時間,應盡量減少。
在閱讀了這些建議之後,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讓孩子安靜坐著、控制不動,這些「乖巧」的表現其實並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和發展需求。孩子天生就需要活動,有足夠的運動時間,不僅有助於更好的睡眠品質,還對心理健康、骨骼和肌肉的發育有許多長期的益處。最重要的是,這樣的體能活動能夠促進孩子更自然地釋放他們的精力,從而提升學習能力和社交發展。因此,對於現代家長來說,要怎麼找到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由活動,會是重要的挑戰。
- 想知道好眠師更多育兒、睡眠分享,歡迎加入免費電子報,每週一我都會分享有料實用的概念給你
- 想要有系統地改善孩子的睡眠問題,歡迎購買好眠學苑課程,一起加入培育「好眠寶寶」
- 想吸收更多寶寶睡眠知識,可以追蹤好眠師 IG(圖文為主)和 Podcast「好眠寶寶,自信媽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