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一生氣就耍賴?──不是故意,是還沒學會怎麼表達而已
當孩子因為不能立即滿足需求,例如想要玩特定的玩具或想吃某個零食時,經常會出現哭鬧、耍賴的行為。這些表現並非刻意挑戰爸媽的權威,而是他們還未完全學會如何恰當地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情緒。了解這點後,我們才能更冷靜且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當孩子因為不能立即滿足需求,例如想要玩特定的玩具或想吃某個零食時,經常會出現哭鬧、耍賴的行為。這些表現並非刻意挑戰爸媽的權威,而是他們還未完全學會如何恰當地表達內心的不滿與情緒。了解這點後,我們才能更冷靜且有效地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你想當X還是O?」「今天要吃蛋餅還是吐司?」這些看似簡單的選擇,其實正是孩子練習思考與表達的絕佳機會。當我們願意放手讓孩子多做決定,他們就會在一次次選擇中,學會思考後果、承擔結果,逐漸長出屬於自己的想法與邏輯。

親子游泳不只是讓寶寶玩水,更是一段建立信任、促進感覺發展與親子關係的美好時光。這篇文章將帶領你一步步了解從心理建設、裝備準備到水中互動的小秘訣,讓從未下水過的你,也能安心陪伴寶寶享受水的世界。無論你是否擅長游泳,透過適當的準備與專業的引導,都能輕鬆成為寶寶最好的水中搭檔。

許多爸媽都以為,寶寶游泳只是一項普通的娛樂活動,但其實它更是一種富含感覺統合訓練、肌肉協調、情緒穩定與親子關係深化的全方位教育方式。從新生兒期開始,讓寶寶熟悉水的世界,原來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具有意想不到的正向影響。

辛苦大半輩子為了家庭付出,赫然驚覺已是年過六十的老嫗,終於孩子們都大了,想脫離隱忍多年的婚姻,卻又不知勞工退休金和勞保老年給付是否會影響夫妻剩餘財產分配?

成為爸媽後,才驚覺過去那些「我才不要像我爸/我媽一樣」的誓言,往往最容易在壓力下悄悄破功。教養不是本能,而是習得的反應。而這份反應裡,有多少來自自己的選擇,又有多少,是沒意識到的複製呢?若想給孩子不一樣的未來,或許我們要先回頭看看,那個影響自己最深的過去。

對於準媽媽來說,運動不是為了追求線條或速度,而是為了和身體建立更好的關係。瑜珈教會你放鬆與專注,游泳則在無重力的世界中釋放負擔。當你學會與自己身體和解,也正在悄悄為分娩與產後復原打下最好的基礎。

寶寶總是把手邊的東西丟來丟去,不論是湯匙、玩具,還是爸媽的手機都難逃「空投命運」,讓家裡一片狼藉。很多爸媽因此感到煩惱,但你知道嗎?這個行為其實是孩子大腦發展的重要表現。每一次丟東西,其實都是一次學習、一次探索。丟東西不是壞習慣,而是一種成長的訊號。爸媽該如何善用這個階段,協助孩子從中學習,也培養自控力與情緒表達能力呢?